0286 未来的名臣名将们(1/2)
陈景恪有些狼狈的从甘露殿跑了出来,看的周围的侍者忍俊不禁。
刚才皇帝开嘲的声音他们在殿外都听到了,自然知道这是得宠的表现,对陈景恪愈发的客气。
跑出老远陈景恪才心有余季的回头看了一眼,耳边似乎还回荡着李世民讥讽的声音。
他的打算自然瞒不过李世民,作为小白菜的父亲那叫一个气不打一处来。
对他就是一通言语输出,骂人都不带脏字的那种。
不过还好,最后李世民还是给了他这个面子,同意把武元爽弄进百骑司。
至于武元庆,毕竟是嫡长子该有的体面还是要保留的,且大唐也不允许父子兄弟在同一支军队当兵,所以给封了个不大不小的闲职。
总而言之,陈景恪有了拿捏他们的资本,不怕他们找武舒的麻烦。
回到观里把此事告诉了武舒,她自然是非常的欢喜,让他占了不少便宜,不过底线始终未被突破。
她是孙氏大妇,婚前失身是很大的污点,所以陈景恪也只是过过干瘾,没有真的要如何。
俩人又一起回顾了最近一段时间的事情,看看有没有什么疏漏之处。
自掌管紫霄观以来,武舒某方面的天赋得到激活,心机手腕坐火箭一般提升。
陈景恪也习惯了和她一起商量事情,听取她的意见,这也是最近一段时间他没有再犯大失误的原因。
唯一让武舒不满的就是:“如果您不这么着急发表针对士族的文章,在迟上一两个月,待事情已成定局的时候再发就好了。”
陈景恪解释道:“毫不夸张的说,圣人对士族动手皆是因为我的劝说,如果我这个发起人都畏畏缩缩他会怎么想?”
“且紫霄观能有今日靠的全是陛下的信任,失去信任马上就会被打回原形……所以我们必须要在关键时刻充当急先锋。”
“有了这一次的表态,我们才算是真正的和圣人站在同一条战线上,以后才能安心享受荣华富贵。”
德不配位、功不配位,都是很危险的事情。
关陇集团和新兴的勋贵阶层,哪一个不是为大唐立下赫赫战功?
紫霄观确实有功,救活皇后、控制皇家的疾病,这功劳还不小。
但仅仅如此还不够,他们必须要在政治上表态才行。
这个表态既是给皇帝看的,也是给关陇集团和新兴勋贵们看的,告诉他们紫霄观的立场。
有功劳立场又坚定,才有资格分享最后的胜利果实。
有了这一次的表态,以后他再提出什么新的政策,李世民才会更加重视更加认真的去考虑可行性。
这么做肯定会遭到士族的针对,可没关系。
三年前还没有紫霄观,大不了一切重头再来。
更何况士族的力量固然强大,可道教的实力也不弱,身为道教领袖紫霄观也不是谁都能捏的软柿子。
武舒也明白这个道理,只能无奈的道:“哎,道理是如此,可这么做还是太危险了。”
“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您都要小心,莫要给他们可乘之机。”
陈景恪安抚道:“你放心,没事儿我连门都不出,出门就带上十个八个护卫。”
武舒叮嘱道:“也莫去人多的地方……总之少出门。”
处理完俗务,陈景恪回到自己的小院。
两个小侍女今天尤为的殷勤,眼神里充满了魅惑之意。
得,不用计算日子,只看两人的表情陈景恪就知道半月之期已到,今天是开荤的日子。
不过他没有着急,安抚了两人几句就把自己关在书房开始做笔记。
最近一段时间,带给他最大震撼的无疑是刘仁轨的出现,这个本来应该在李治朝才崛起的大老提前出现了。
在他这只小蝴蝶翅膀的扇动下,大唐越来越面目全非,现在他熟悉剧情的优势已经几乎失效。
对此他也彷徨过,失去了剧情优势自己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?
不过很快他就想通了一件事情,貌似穿越至今他还没怎么用过剧情优势来着。
几乎都是靠着前世的知识,和超越时代两千年的眼光在做事情。
所以说剧情优势或许会有影响,但对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。
不过,没有剧情优势也就算了,有这个优势却不知道用那就是傻。
刘仁轨的事情给他提了个醒,可以提前把李治和武则天时期的名将名臣发掘出来加以培养。
等过上二三十年,自己就算躺在家里啥都不干,都能对朝堂施加影响力。
现在他要做的就是仔细回忆一下李治和武则天时期的大老们,看看有哪些可以收集回来。
但可惜,他对这一段历史所知并不是很清楚,对这个时期的大老了解也不是很多。
而他知道的那些,能为他所用的也寥寥无几。
长孙无忌、李绩、程咬金这些老一辈就不说了,褚遂良、于志宁、李义府、许敬宗、上官仪这些人,差不多也已经发迹他也没有办法。
裴行俭、许圉师这些人都出身于世家豪门,只要他们有才华根本就不缺上升渠道,他也没有办法。
要找就只能找类似于刘仁轨这样,家世比较贫寒还未发迹的。
很快他就锁定了目标。
一个是王方翼,这位也是文武双全,南征北战未尝一败。
着名的碎叶城,也就是大诗人李白出生的那座城池,就是他修建的。
他是李渊的同母妹同安公主的孙子,不过不是亲孙子,同安公主只有一个女儿没有儿子。
王方翼的父亲作为庶长子自动拥有了嫡子的身份,只是可惜这位也是个短命的人,很早就死了。
他自幼和寡母相依为命,没有儿子的同安公主视两人为眼中钉肉中刺,处处找茬。
亲疏有别,李世民自然是无条件帮自己的亲姑姑,就勒令王方翼母子搬到了乡下别院居住。
到了高宗时期同安公主终于死了,王方翼母子才得以返回京城,因为王皇后的关系受到李治重用。
解释一下,他还有个身份,李治的王皇后的堂弟。
他因为这个身份受到李治的重用,也因为这个身份被武则天忌惮,遭到贬谪抑郁而终。
可以说他的一生也是充满了悲剧色彩。
也正是因此,他名声不显很少有人知道,实际上要论才能绝对能排在唐高宗时期的前十。
今年王方翼应该十六岁,正和寡母困居乡下。
根据历史记载他要亲自修补破旧的房子,亲自下地耕田维持生计。
此时应该是他最困难的时候,如果自己出现帮他一把,应该能收他的心。
想帮他很简单,找个机会把他弄到百骑司就行了。
至于同安公主会不会有意见,谁管她。
李世民那边就更不用担心了,连亲兄弟都能杀的狠人,真的会在乎一个姑姑?
妥了,把这个名字记下,过几天找人去打听一下他的情况。
除了王方翼还有个广为人知的‘名将’,那就是薛仁贵。
为什么要加引号呢,因为他的战绩有点配不上名将这个头衔。
他发迹是因为李世民东征高句丽之战表现突出,被破格提拔。
然而看看他的上司是谁就懂了,玄武门守将张士贵,李世民最信任的将领之一。
在话本里张士贵是迫害薛仁贵的大反派,但真实历史上他很欣赏薛仁贵,可以说是当成弟子培养的。
值得一提的是,薛仁贵不是应征当兵,而是主动去找张士贵要求参军。
一个家道中落的小青年,直接找到领兵大将说我要当兵。
然后那个大将欣然同意,并把他任命为自己的亲军。
这中间要是没猫腻恐怕谁都不信。
只是历史上没有记载两人有何渊源,大家也只能猜测应该是长辈认识。
不管怎么说,薛仁贵一出场就成了张士贵的亲军。
高句丽之战的时候,张士贵把最容易立功的机会交给他,才有了话本里白袍小将的故事。
三箭定天山水分也很大,因为征讨铁勒时的主帅是刘审礼,他只是副将。
后来平辽东的统帅也是李绩、苏定方等人,他同样只是副将。
把这些功绩算在他头上,属实有点不讲武德了。
他第一次独立领军就是和吐蕃的大非川之战,结果是大败亏输损兵折将,让大唐彻底失去了吐谷浑这个缓冲地。
从此吐蕃的兵锋可以直达大唐边境,威胁河西走廊和西域都护府。
虽然有人解释,是他手下有人不听命令擅自行动才导致的大败。
可身为主帅连手下的将领都管不住,这问题也不小了吧?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