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
关灯
上一章 回目录    收藏 下一页

0427 做好事积阴德(1/2)

陈景恪也听说了冯盎的事情,不禁说道:“这老头不糊涂啊。”

武舒笑道:“瞧您这话说的,越国公统治岭南数十年,怎么可能糊涂。”

“他不光不糊涂,选的这个时机也恰到好处。”

陈景恪说道:“哦?

怎么个恰到好处?”

武舒说道:“大唐击溃薛延陀彻底解决了草原之患,接下来就只有三个进攻方向,辽东、西域和岭南。”

“高句丽乃辽东强国,未做万全准备圣人是不会轻易对它用兵的,而据我所知眼下大唐并未做相关准备。”

“西域远离中原,经略此地需要徐徐图之,不能操之过急。”

“且随着大航海的开启,南方的地域优势也愈发凸显。”

“不彻底将岭南掌控在手里,始终是一个巨大的隐患。”

“所以下一步朝廷的战略方向,必将向岭南调整。”

“冯氏就成了最大的绊脚石,不论他对朝廷多么恭敬都没用。”

“朝廷是不会容许如此关键之处,被别人卡住脖子的。”

“要么他主动交权,要么朝廷逼着他交权。

一旦等到朝廷撕破脸,冯氏下场堪忧。”

“还有一点,朝廷需要一个表率,做给所有割据势力看的表率。”

“以此来告诉那些割据势力,主动退让朝廷也不会亏待他们……”

“所以冯氏选择在这个时候彻底交权,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。”

陈景恪挠了挠头道:“这些人的心思是真复杂啊,一件简单的事情背后,竟然有这么多算计。”

武舒白了他一眼,他这话连她也一起说进去了。

“此事关乎深远,可不是一件小事,谋划的再多也不为过。”

说话间有知客道童来报:太子殿下过来了。

陈景恪说道:“这家伙,宫里那么多事儿他怎么有空跑到这里来了。”

武舒掩嘴轻笑,道:“人家堂堂太子,您说话客气一点,免得落人口实。”

陈景恪随意的道:“放心,在外人面前我肯定不会这么说的。

行了,我去看看他来做什么。”

一见面两人习惯性互损了几句,李承乾就道明来意。

“岭南冯氏的事情你听说了吧?”

陈景恪颔首道:“听说了,刚才我还在和十一他娘讨论此事呢,你找我不会是就为了告知我这件事情吧?”

李承乾说道:“你知道就好办了,你家族长辈有没有做过岭南方面的规划?”

陈景恪恍然大悟,说道:“原来你是为这事儿来的,他们确实做过设想,不过我记得并不是很清楚。”

李承乾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,道:“把你记得的和我说说,看能否为我们提供可借鉴之处。”

陈景恪点点头,思索了一番说道:“想解决岭南问题必须要了解当地的情况,如此才能找到针对性的策略。”

“其实俚僚人也是想归附大唐,成为天朝上国的子民的。”

李承乾眉头微皱,说道:“可是为什么他们还要造反”

陈景恪伸出一根手指,道:“原因只有一个,穷。”

“岭南地区苦,山高林密、野兽出没,还有吸血虫寄生虫、疟疾、瘴气当地人时时刻刻都在生死线上垂死挣扎。”

“且岭南的土地贫瘠,庄稼产量极低,每年的产出连果腹都无法做到。”

“所以他们追求的就是活下去,谁能让他们活下去,他们就听谁的。”

是的,南方土地贫瘠,这可不是瞎说而是事实。

南方多雨水河流密布,地表腐殖层被水流冲走,导致土地贫瘠。

经过孙吴、东晋以及后续朝代的改造,部分地区的土壤才得到改善。

但岭南大部分地区土地依然很贫瘠,不适合种植庄稼。

与之相反的是辽东苦寒之地,土壤腐殖层经过数万年数十万年的积累,形成了肥沃的黑土地。

李承乾不解的道:“那他们不是更应该归附朝廷吗,这样就能从朝廷获得援助。”

“税。”陈景恪端起茶杯喝了一口,道:

“俚僚人之所以反叛,之所以不肯加入大唐,原因就是当大唐的子民要交税。”

“他们连活下去都是奢望,又哪里有钱交税,所以他们必然会反。”

“朝廷真正想解决岭南问题,把这里纳入大唐的版图,就必须解决这个问题。”

“否则即便我们用武力征服了此地,也无法长久统治。”

李承乾不仅颔首,他对岭南也不是一无所知,知道陈景恪说的是对的。

难道蛮夷就真的不想过上和中原人一样的好日子吗

不,他们想,只是没有那个能力。

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到达那里之后,首先想的不是如何改善当地人的生存环境,而是加强防范狠命剥削。

俚僚人活不下去自然要反。

中原王朝很少反思自己政策有没有问题,而是粗暴的把责任归结于蛮夷野蛮难驯。

如果朝廷愿意帮助俚僚人过上安定的日子,他们还会反吗

不会。

“所以岭南的问题归根结底在于一个穷字,解决了这个问题,就算没有冯氏帮助,大唐也能完成对这里的统治。”

李承乾说道:“这就是今天我来的目的,快说方法吧。”

陈景恪就把自己根据后世南方发展过程,做的总结讲了一遍:

“首先就是俚僚人的问题,这个其实很好解决,直接在当地推行摊丁入亩。”

“且免除岭南三到五年的农业税……或者直接免除所有的赋税徭役。”

李承乾打断他说道:“免除赋税不难做到,可若免除徭役,当地的开发工作由谁来做?”

陈景恪说道:“花钱雇佣当地人干活,国库里那么多钱,不花出去留着干啥?”

“百姓有了钱就会购物,产生了消费就能盘活整个经济,朝廷就能从中收税。”

“如此就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,最终大家都受益。”

李承乾沉吟一会儿,始终不能作出决定,只能道:“事关重大,只有阿耶才能做决定。”

陈景恪说道:“回去问一下他就可以了……再说别的。”

“岭南的生存环境虽然很恶劣,但也有着他处所没有的优势。”

“气候温暖湿润水源丰富,尤其是适合种植水稻。

“水稻是对肥力需求最小的农作物之一,即便是在岭南贫瘠土地上亦能有不错的产出。”

“我带回来的稻种,可以适当的在岭南推广。”

“还有甘蔗制糖……水果可以制成果干果脯水果罐头……”

“岭南拥有地利优势,最适合发展工业,可以在那里兴建各种工厂。”

“生产出来的商品,通过水路销往天下各地……”

从安抚百姓,到建立农业,再到工业商业,陈景恪娓娓道来,这自己能想到的一切全都讲了一遍。

至于合不合适,当前能不能推行,那就不是他的问题了,需要李世民等人去判断。

李承乾听的兴奋不已,可以说陈景恪关于岭南的建设,完全是一条截然不同于以往的发展建设之路。

合不合适且不去说,是真的别具一格,能带给他很多深思。

两人一直聊到中午,一直到陈景恪说无可说才结束这个话题。

李承乾再次说出那句话:“你们家族到底诞生了多少大才啊,太受苍天照顾了,让人心生嫉妒。”

陈景恪瞥了他一眼,道:“现在受人嫉妒的是大唐了。”

“哈哈……”李承乾得意的大笑起来:“这叫什么,这就叫……”

陈景恪打断他,道:“这叫傻人有傻福。”

李承乾嘿嘿一笑,也不生气,道:“捡了你们家族这么大便宜,我允许你这么说。”

又聊了几句,李承乾就起身告辞离开,陈景恪一路把他送到大门口。

把李承乾送走,他没有直接返回,而是在道观门口的集市上闲逛起来。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
上一章 回目录    收藏 下一页
EN